资讯
结核病最新指南发布,结核治疗需警惕药物性肝损伤风险!
2024-01-22


近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全国结核感染防治专业学术期刊——《现代结核病杂志》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由该中心组织国内数十家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的三十余位感染控制及结核病防治领域内的顶级专家共同撰写的权威指导文件《中国结核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成功问世。此《指南》已于今年11月份正式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独家发行出版,同时,该《指南》的编写还得到了中美新发与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以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团队的大力协助。




关于结核病,又常常被人们称作“痨病”。它是一种由结核分歧杆菌引发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为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将带有结核分歧杆菌的微滴散布至空气中,健康人群吸入这些含有病原体的微滴即可受到感染。其潜伏期一般为4至8周,80%的感染是通过呼吸道侵入肺部,除了肺部之外,颈部淋巴结、脑膜、腹膜、肠道、皮肤、骨等部位也因感染可能产生继发性结核病变。



药物治疗是结核病治疗的最主要手段,但其治疗周期颇为漫长,对于活动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治疗周期最少需经历6到9个月。选择何种药物以及所需治疗时间则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耐药性以及感染位置等因素来考量制定。目前最为常用的结核病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俗称利马坦)、乙胺丁醇、噻嗪啶胺等。其中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氨,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肝毒性较强,其次是乙胺丁醇和氟喹诺酮类的药物,均可能引起肝损害甚至是重症肝病。因而,药物性肝损害已经成为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且不容忽视的副作用之一。


当抗结核药物引发肝损伤时,患者最初可能仅会在血检中出现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的情况;随着病况的加重,患者常常还会出现一系列包括食欲欠佳、厌食油腻食物、恶心呕吐、身体乏力等消化器官不适症状,并伴随着皮肤以及巩膜黄疸、肝脏肿大等体征。在出现严重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下,患者极有可能出现其他器官受损乃至生命危险。因此,在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格外关注其肝功能的表现情况。若患者出现有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需及时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尽早发觉药物性肝损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和避免药物性肝病的不可逆状况发生。

患者肝功能异常时,常伴随胆汁淤积,ALP、GGT、ALT、AST指标异常的情况出现。以上病理表现可发生于疾病的前、中期,在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前,就可通过血液指标的检测,发现患者肝功能存在的异常情况。此节点下,患者肝损伤情况较轻,是药物性肝损最佳的治疗时机。


针对胆汁淤积、患者肝功能指标异常等情况,德商药业茵陈退黄胶囊便是一款非常契合的治疗药物。它可以通过保护与修复肝脏细胞、促进胆汁排泌、促进食物消化、改善黄疸与瘙痒症状,全面调节肝肠循环。无论是对与患者胆汁淤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的缓解,还是对ALP、GGT、ALT、AST、胆红素等异常指标的恢复均有着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抗结核病的治疗过程中,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一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保障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避免因药物治疗引起的其它副反应同样也十分重要。现今临床治疗方案多以化药联用治疗为主,在抗结核药物基础上搭配其它保肝利胆药物。然而,化药的治疗多以“点对点”的方式体现,若想同时实现保肝、利胆、调节整体肝肠循环需要多种药物参与,加大患者用药难度的同时还容易因服用药物过多而造成其它不良反应。针对以上情况,将作为中成药的茵陈退黄胶囊加入联合治疗方案就显得相得益彰了。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辅以“多靶点、多层次”作用调节整体肝肠循环的茵陈退黄胶囊,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病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并且对于已经受损的肝脏功能同样也有着十分出色的恢复治愈能力。

结核病作为一种极易对患者自身以及周边人群造成严重伤害的疾病,我们须提高对其的安全意识,对疾病储备积极的防治措施。同时,对结核病患者的治疗也要高度重视治疗药物的其它副作用,药物性肝损伤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抗结核与保肝利胆并行治疗之下,结核患者们定会有着更加出色的预后疗效。让我们共同关注结核病,关注药物性肝损,为患者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该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览之用,医学药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及的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德商药业不承诺相应的有关责任